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狗子你變了 2025-02-02 娱乐报 9 次浏览 0个评论

春节到来,一场瑞雪让沈阳的年味更浓了,屋顶、街道和树木都披上银装,从激情四射的冰雪运动,到热闹的商业街,让不少到沈阳的游客玩得不亦乐乎。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以下简称:沈阳文旅广电局)一位干部说,今年的客流量超乎他们的想象,从除夕到大年初四,从沈阳故宫、中街、辽宁博物馆、沈阳方城、公园到滑雪场,到处人山人海。

我在某社交媒体看见一位广东游客发文说,她此生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雪,所以沈阳“太值了”,唯一遗憾是没来得及体验沈阳洗浴文化,几乎每个洗浴中心都“排不上号”。

面对纷沓而至的游客,最高兴的莫过于商家了。

春节期间,位于沈阳和平区的“网红”餐厅——西塔好青谷炭火烤肉店门庭若市,闻名而来的游客,要排队许久才能吃上饭,此前该餐厅老板禹南春说,她已经预料今年春节一定是一场“硬仗”。

仅两年时间,沈阳把一座刻板印象中的工业之城,转型为热门文旅城市。

据统计显示,2024年1-11月,沈阳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38.2%,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增长46.0%;全年累计接待人数突破2亿人次,跻身中国城市文旅竞争力10强。

如此海量的游客为何而来?这背后肯定有其扎实的流量逻辑。

两年来,沈阳借文旅之势大胆改革,把“听劝”和“宠客(qiě)”作为行政服务品牌,主打“主动听”“立刻改”和“用心办”,实现党政服务和旅游环境的全面提升,形成了城市的新风貌。

这背后也是城市势能的升级。1月21日,最新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沈阳GDP实现9027.1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这些数据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沈阳真的变了。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1月31日晚,大年初三,沈阳老北市游客众多,天气寒冷也挡不住参观的热情。沈阳文旅广电局 供图

理解一座城市,无法跳脱它的人文和历史。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沈阳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当地有7200年人类文化史、2300年建城史、近400年都城史。

此前有人说沈阳是新晋网红城市,实则它只是被重新看见。

在父亲眼里,沈阳是妥妥的“发达城市”,我从小就听他说沈阳多么多么厉害,这个机器是沈阳生产的,那个装备是沈阳制造的,所以,我从小对沈阳都充满向往。

这也符合史实。至今,沈阳都是工业制造的强者,“工业重镇”“共和国的长子”和“国家装备部”的称号,既是标签,亦是奖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沈阳用“蚂蚁啃骨头”精神创造了经济成长的奇迹,迸发出罕见的活力。

从1953年至1957年,国家拨给沈阳的基本建设投资达16.1亿元,其中用于工业投资为11.1亿元;工业投资中用于机械工业投资为8.5亿元。

可见,新中国把巨大财力投注到了沈阳。

沈阳也不辱使命,创造了许多新中国工业史很多的“第一”,从车床、变压器、喷气式飞机、自动化电器开关、大型破碎机,到滑翔机、凿岩机、工业阀门和飞机轮胎……

今天看来,上述成就稀松平常,但在当年却是创造了奇迹。

从此,沈阳以机电工业为中心,一举成为国家重工业制造基地,从拖拉机、汽车到飞机制造,从化学农药到生物制药,应有尽有。

你无法想象,上世纪50、60年代,“沈阳制造”曾傲视世界,比如世界稀有的电子计算机和电子显微镜,就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彼时的沈阳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不仅向全国输出先进机械装备,还输出数万名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奔赴全国各地参加“三线”建设。

铁西区曾是东北最富有的地方,电影院、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学校和医院一应俱全。直至1990年,这里还拥有国有、集体企业913家,职工38.1万人,每座工厂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相当长时期,沈阳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超过全国许多城市,难怪我的父亲提起沈阳就肃然起敬。

改革开放初,沈阳的经济角色仍举足轻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大量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木材和粮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场席卷全国的国企改制让其身处困境。

我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镜头中的铁西区没了往日生气,火车缓慢而沉重地驶过颓败的街道、积雪覆盖的荒地,许多工厂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在凋零的厂区、宿舍,工人们无所事事。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沈阳北陵东门,雪后的沈阳城呈现出北国之美。沈阳文旅广电局 供图

眼前景象让我猝不及防,这跟我想象中的沈阳完全不一样。我感受到沈阳人在时代洪流和历史巨变中,如何在努力而顽强地寻找尊严,重建生活的场景,令人动容。

2023年4月,我在家里花了两天时间,仔细看完辛爽执导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犹如时光回流,它以国企改制与厂区文化记忆作为叙事基底,为我们呈现出工业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的艰难,其故事、场景和镜头都引发无数人的共鸣,有网友称“像极了沈阳”。

这部剧让我最动容的情节是剧终时,老年王响步履蹒跚地追着火车,他大声喊道:“往前看,别回头!”,不知为何,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仿佛是时代和城市的隐喻。尽管曾一度处境艰难,但我国许多像沈阳这样的工业城市却从未止步,一路向前。

我记得此前很长时间,外界在评论东北经济时,笔调相对悲观。

我就此问题请教沈阳一位党政领导,他很淡然地说,改革开放以后,沈阳在经济上并没有所谓的倒退,工业和农业依旧很发达,跟全国步伐一致,只是相对曾经的辉煌历史,以及沿海发展速度来说,略显迟缓,因此从外界观感来看好像是“倒退”。

2017年的深秋,我第一次到沈阳,放眼望去,高耸的塔吊、满载建材的运输车和穿梭在钢筋水泥间的工人,彼时它正在经历浩浩荡荡的城市建设运动。

我晚上到老城区散步,看着街道两旁的烤肉店、杂货铺和串儿摊,热气腾腾,一派烟火人间,还专程购买了刘老根大舞台的门票,一走进去,就仿佛瞬间置身一个快乐工厂,人们坐在观众席很放松,嗑瓜子,吃零食,等待节目开演。当节目正式开演,演员们用东北人独有的机智和幽默,硬控和感染了在场观众,让所有人都开怀大笑,这个场景让人记忆深刻。

这时的沈阳在我眼里变得生动了起来,这座城市肉眼可见地在发生改变。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刘老根大舞台是游客眼中的“快乐工厂”。沈阳文旅广电局 供图

2018年12月,德国鲁尔区最后一座硬煤矿井“Prosper-Haniel”宣布关停;同时期,被称为“东方鲁尔”的沈阳也做出类似抉择,为应对转型升级,当地政府决定逐渐关闭煤矿。

过去数年,沈阳致力于让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曾经的重工业逐步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了附加值。沈阳还发挥科研优势,集中在战略性产业发力,形成高端制造的集群效应。

沈阳是中国飞机、发动机研制基地,拥有沈阳工业飞机集团、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等知名企业,打造航天产业集群得天独厚。当前在沈北新区,一个规划面积79.2平方公里、投资千亿的航空航天城正在建设之中。

当地政府也知道,打造产业集群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更多经济与就业机会,形成城市发展的引擎。

汽车制造也是沈阳支柱性产业。华晨宝马入驻就是典型案例,它从租用生产线生产,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再到建设研发中心、动力总成工厂、动力电池中心,让沈阳一跃成为宝马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目前,华晨宝马的零部件供应商在全国共有430多家,其中近100家落户沈阳,创造超过千亿的投资额,更带动近3万人就业,让沈阳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沈阳市工信局总工程师杨鸿雁说,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正在形成,已连续4年入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跻身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和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

近年来,沈阳把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航天航空、新一代技术、食品、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集成电路和新能源作为重点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突破万亿。

沈阳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6%。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3%,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7%。传统产业中,交流电动机增长43.5%、变压器增长20.3%、矿山专用设备45%、金属冶炼设备增长33.1%;新兴产业中,民用无人机增长19.5%、锂离子电池14.8%和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9%。

作为工业大市,沈阳农业成绩单也很亮眼,2024年的粮食总产量400.5万吨,食品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

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沈阳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二。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沈飞民机某生产装配车间。沈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在提升硬实力之际,沈阳也没忘记提升软实力。

此前,沈阳最大硬伤是“留不住人”“科技创新不足”和“没有市场活力”,时间一长,对外界已形成刻板印象。

如何根据现代城市运作规律,彻底改变政府服务理念和营商环境,已成为摆在沈阳面前的课题。

近两年,沈阳党委、政府大力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获得良好成效,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入选数字政府创新案例,并已连续两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标杆城市,

随着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沈阳下辖区县的竞争力也日益凸显,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铁西区入选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浑南区则成功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而经开区更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沈阳城市格局也早已改变。10年前,沈阳市政府南迁浑南,从此一条始于北陵,穿过市府广场,沿着青年大街,直至浑南新区的路,用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大沈阳”梦想。

历经多次的城市扩容和迭代,沈阳从最初“以机械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转变为今天“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背后是沈阳多年努力奋斗的明证。

沈阳方城亦是文化复兴之举,从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到沈阳中街,在这个面积1.69平方公里的方城里,随处可见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到省市级文物,文庙、书院、历史街巷和老字号更是应有尽有,几乎每一步都是历史的留痕。

这个穿越千年历史的文旅场景,被重构为集“景区、街区、社区”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地标。

伴随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重心的悄然转移,历史车轮似乎正在转向东北亚经济圈,沈阳正在努力抓住下一轮的机会。

2023年4月,沈阳获批成为国家第九个都市圈,东北地区首个都市圈。

去年10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确定沈阳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此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国务院在对大连、哈尔滨和长春批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城市定位,但总体方向是——面向东北亚。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2月1日,大年初四,沈阳故宫门口大排长龙。 沈阳文旅广电局 供图

夜幕降临,沈阳西塔街霓虹闪烁,人声鼎沸。身为东北地区唯一“国际美食街”,这里汇集了300余家餐饮店铺,从朝鲜族美食、日本料理到俄罗斯餐厅,应有尽有。

禹南春说,她以前从未想过沈阳有一天会变成旅游城市。

2019年,沈阳旅游收入仅为875亿元,放到当年,如此成绩连全国前70名都挤不进去;仅仅6年,沈阳已在全国旅游城市中名列前茅。

早在2023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沈阳市文旅局工作汇报,明确旅游业收入和旅游人次三年倍增的目标。年中,《沈阳市旅游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3-2025)》发布,此方案意味着2025年沈阳旅游收入要达到1700亿至1800亿元,因此曾在文旅系统内部引发争议,亦有人断言“不可能”。

未承想,沈阳党政主要领导和文旅部门准确预判和抓住了疫后全国文旅市场复苏和爆发式趋势,迎难而上,提前一年多完成指标。

沈阳文旅的走红,当地商家是第一批获益人。

如今,禹南春的韩式烤肉店已在西塔占据一席之地,但三年前,这家店差点濒临倒闭。当时正处疫情,食客屈指可数,营收差强人意,连续亏损,如此阵势把她“吓着了”。

危急时刻,沈阳持续举办活动为城市引流起到效果,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她的烤肉店也渡过了难关。

2023年被视为沈阳晋升旅游城市元年。元旦期间,沈阳迎来了“泼天富贵”。首日,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35%,其中酒店增长342%,门票增长238%。沈阳故宫博物院假期3天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同比增长5.6倍。沈阳中街步行街累计客流量近200万人次。

同年春节亦是如此,沈阳累计接待国内游客651万人次,同比增长105%,西塔街日均客流量达到4万余人,知名餐厅都座无虚席。

见此情形,禹南春斥巨资改造店铺,还多次前往韩国考察,学习如何让烤肉店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口味。经对店铺空间、菜品和口味的全方位提升,一举成为网红餐厅。

每到节假日,餐厅一座难求,她和同事忙得不可开交,经常要亲自跑到后厨帮忙洗碗。

从春节、暑假到国庆,每个假期都是一场“战役”。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东北亚滑雪场已成辽宁最大滑雪场,吸引许多滑雪爱好者前往。 沈阳文旅广电局 供图

禹南春说,此前国庆假期后,往往是旅游淡季,但沈阳不信邪,以“冬日雪暖阳”力推滑雪运动,目前也在滑雪爱好者中初具影响力。

以前提到东北滑雪,人们自然联想到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亚布力的雪乡,但沈阳怎么做雪的文章呢?

沈阳文旅系统一位领导说,沈阳滑雪运动归结起来十二个字:不太冷,不太贵,不太远,不太难。他给出的科学论据是:沈阳地处北纬42度,是黄金雪带,雪的体感很松软,摔下去不会疼。

前段时间,我到沈阳最大的雪场——东北亚国际滑雪场参观,当我一抵达,眼前景象就极具视觉冲击力,洁白雪道与湛蓝色天空相互映衬,滑雪者技艺娴熟地穿梭在雪道之间,从山顶呼啸而下,此时滑雪板的“唰唰”声,雪地摩托的轰鸣声,跟打雪仗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东北亚国际滑雪场运营负责人王盈说,这里绝对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原本东北亚滑雪场系国有企业,近年引入社会力量投资,经重新对雪场改造升级,面积同比增加58%,游客中心更是此前7倍,雪道数量由原来的12条增加至16条,雪道面积由17万㎡增加至35万㎡,单日接待人次提升到8000人,同比增加2.2倍。

今年雪场还打造云端雪乡,牛仔小镇、霍比特城堡和蹦蹦跳跳的驯鹿,让人置身童话一样的雪原。

东北亚雪场四季都有业态,冬日滑雪,夏日“滑草”,营收大幅提升,去年营收超过6000万元。

它也形成超大的消费场景,服装、雪具、咖啡、冰激凌、汉堡和中式餐饮,一应俱全,雪场附近的酒店、民宿、超市和租车服务也初具规模。

杨芳说,这正是政府所乐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沈阳文旅的“网红”效益已经日益凸显,老边饺子、老四季鸡架、700CC天然苏打水鲜果茶、不老林糖、德氏冷饮等当地知名品牌,伴随沈阳的起势,而在社交平台走红。

“德氏冷饮”系当地老牌企业,该企业和沈阳故宫联合推出的文创冰激凌,年销售千万以上,亦是全国首个走向国际的博物馆文创冰激凌。

沈阳德氏冷饮食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孟杰说,这款冰激凌在沈阳故宫的转化率高达20%,相当每10名游客,就有2名游客购买。

目前,德氏冷饮正借势和高等院校、博物馆、企事业单位和便利店联名定制和出品冰激凌,进一步扩张市场。

沈阳跟所有网红旅游城市同样面临一个课题——如何夯实基础,把城市从“网红”变为“长红”呢?

面对上述问题,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志寰的答案很明确——“无文化、不旅游”。

他表示,沈阳正在根据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民族文化,创造不同的文旅场景和业态,当地为此还组建了文体旅产业发展集团,用产业方式深层次推动文旅市场的“长红”。

刘志寰认为,文化能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沈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文旅广电局局长刘克斌提出的“长红”之道则是“继续听劝”。

他认为,身为政府在文旅形象构建中,不仅要通过制度建设、基础完善、文化保护、市场监管和城市传播,为当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要通过一个“听劝”案例来收获信任,让每位游客能深切感受到城市管理者的诚意。

这也是沈阳“独家秘诀”。无论是“沈阳站站”地铁站名回归,还是推进解决小河沿早市设立行李寄存处、西塔街业主春节不打烊,抑或沈阳故宫免费发放姜糖水和暖贴“温暖套装”、辽宁省博物馆增加休息座椅……几乎所有游客的诉求,当地政府均一一回复,尽速给出解决方案。

    刘克斌总是说,只要游客提出来的事,对他本人就是大事。

2024年初,沈阳开通了12345-9“迎客(qiě)”专线,确保游客诉求在30分钟内得到分派,1小时内与诉求人对接,24小时办结。重要节日期间,专线开设线下直通车志愿服务活动,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等15个主要景点,提供诉求受理、业务咨询以及道路指引等服务。截至目前,专线线上受理游客诉求2976件;线下直通车累计服务游客37311人次。

为何要求24小时办结呢,原因是游客通常都是短期逗留,尽快解决问题,让他们不带着遗憾离开沈阳。

“这不是一句只写在文件上的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个具体行动之中,让所有来到沈阳的游客都感到暖心、舒心和放心。”上述干部称,归结起来就9个字:主动听、立即改、用心办。

“主动听,听谁的?听游客的,市民的,到哪儿听?到他们中间去,到网络上去听,只要为沈阳文旅提意见,我马上私信和留言,听完以后,合理的立即改,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回馈过程中,一定要给对方细致的解释。”上述干部称,沈阳没什么套路,只是用海量个案,一件一件事去办,滴水穿石。

沈阳此举赢得了无数游客和网友的褒扬,乃至文旅部门的办公楼都成为网红打卡地。

“听劝”不仅是沈阳文旅系统的服务品牌,已经内化为沈阳全市的党政风气。

我看见,沈阳不少政府部门联合平台公司,或者线上渠道,及时收集和处理意见,并用大数据提供的网友反馈精准“找碴儿”,还有政府部门线上线下同步受理,主动深入企业和市民“听劝”……

刘志寰说,“听劝”本质是每位党政干部用情、用心去倾听每一个诉求,做好每一件事,最终用作风建设改变社会环境。

至此,“听劝”已经在沈阳全社会铺陈开来,它已从党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延伸至文旅企业的服务行为。

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1月31日晚,大年初三,清河半岛游客摩肩接踵,只能“劝退”。沈阳文旅广电局 供图

俗话说“中国洗浴看东北,东北洗浴看沈阳”,而清河半岛则被称为沈阳的“天花板”。这里无所不包,无论是年轻人喜欢的KTV、电竞馆、电影院、剧本杀、美容美发美甲店、台球厅、酒吧、迪厅,以及考研自习室;还是精英阶层喜欢的书店、茶馆、咖啡厅、会议室、棋牌室、各类餐厅、音乐厅;或者是小孩子们向往的淘气堡、水上乐园、电玩城;乃至是家里的宠物,都能得到一站式服务。

清河半岛总经理张维志说,每天上班,他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及时处理投诉,为游客解决任何事。有一天半夜,有位游客把戒指丢在酒店里了,他立刻发动员工寻找戒指,谁捡到戒指都给奖励。

张维志说,每天接待数千名游客,必然存在各种诉求,所有部门经理都会收集现场及线上平台游客的建议,并及时改进。比如特意为冬季穿高靴的女性游客增加了专属高靴鞋柜;为增加南方游客的安全感和隐私性,将酒店部分浴区站淋间安装浴帘;把原有风筒陆续更换成国际品牌戴森风筒;为了不伤南方游客皮肤,搓澡区专门增加了中纹和细纹搓澡巾。

时间一长,清河半岛获得游客的信任,赢得了许许多多的“回头客”。

辽宁康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李晓春认为,“听劝”能形成全社会共识,本质它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质量。

作为旅游从业者,她见证了“听劝”给沈阳带来的城市美誉度。

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她所在旅行社的重要工作是把游客“送出去”,现在局面变了,沈阳本地旅行社正在想方设法把外地游客“请进来”。

李晓春回忆,2010年,她曾向一位省领导汇报工作,特别自豪地汇报旅行社出境游的业绩,那位领导听完后只反问了一句——“那么,你们每年向沈阳贡献了多少外地游客呢?”

这位省领导的提问让她猝不及防,至今仍难忘记。

她说,回想过去数十年,当地旅行社都是把沈阳人送到世界各地旅游,给外国创造了不少旅游生意,却很少给家乡旅游事业作贡献。

李晓春说。正因如此,如今她所在旅行社不仅负责如何把国内游客“送出去”,最关键的思考是如何把国内外游客“引进来”。

鉴于上述情况,她决定在旅行社组织专门团队,研究沈阳的文旅路线,并向国内外旅游同行大企业推荐沈阳,组织境外旅游包机。

她认为,既然党政主要领导都如此努力打造沈阳,那么作为商家和市民更是义不容辞,应该成为重构沈阳城市形象的一分子。

知名博主熙哥家就是沈阳文化的传播者,他心灵手巧,变废为宝,利用低廉的材质改成精美的饰品,获得了数百万网友的喜欢,他的很多创作灵感、素材和拍摄场景,不少来自沈阳故宫和辽宁博物馆,不知不觉间也让外地网友对沈阳充满兴趣。

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沈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城市风貌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居住地,已经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熙哥家说,他很喜欢生活在沈阳,这里的人们热情、大方和彼此不设防,他想从另一个角度去传播沈阳。

(作者系澎湃新闻“理解城市”项目组成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生活安排日历,本文标题:《理解城市|沈阳“听劝”:游客来了,产业也兴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