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春节出行体验向好,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工人日报社评:春节出行体验向好,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把我抛弃 2025-02-06 实时报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春节出行体验,需要相关行业劳动者的全力支持与保障,需要多些“24小时不熄灯的守护”,也需要供给侧未雨绸缪、需求侧包容理解的双向奔赴。

据深圳卫视报道,2月3日凌晨,广东深圳北站不少返深旅客需要排队很久才能打到车。被市民“吐槽”后不久,有网友发帖称:“天亮就被深圳速度整破防了。”这位网友写道,“政府连夜调来几十辆公交大巴,凌晨滞留的人潮全被接走了,深圳速度快得连情绪都追不上,原来我们的每一条抱怨都被认真听见,每一次焦躁都有回应在加速赶来,这座城市用行动证明——‘来了就是深圳人’不是口号,是24小时不熄灯的守护啊。”

大量旅客因打不到车而滞留火车站,当地几小时内就能够迅速响应、增加运力,助乘客顺利回家,返程路上的这一幕令人暖心,网友一句“24小时不熄灯的守护”,满溢着庆幸与感慨。

数据显示,这个春节,8天假期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3亿人次。无论是归家、出游还是返程,为了让春节出行体验更加舒适顺畅,类似“深圳速度”这种精心守护和安排在多地不时上演。比如,节后返程高峰,多地推出地铁延时运营服务,保障夜间接驳;为缓解新能源车长途“充电焦虑”,多地高速公路服务区投入建设了几分钟便可充满电的大功率超充站,有的还配有充电机器人、应急充电车等行走的“充电桩”;有的城市推出了出境行李无感通关项目,出境旅客行李由过去的“先海关、后值机、再安检”变为“一次过检”……

流动的中国背后有对团圆的期待,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长、出行方式的日趋多元,影响春节出行体验的因素不断增多,方方面面的配合与保障不可或缺。无论是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还是应对新情况,相关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和改变,实际上为观察社会进步与变迁提供了镜像与切口。

这些努力和改变见证着相关地方和职能部门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以及全力保障民生的责任担当——深圳交通部门快速调来大巴车践行“多晚都要送你回家”的承诺,可谓当地软环境的靓丽名片;近年来,铁路部门推出“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购票专区”,开设静音车厢、亲子车厢等,体现出精细化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些努力和改变见证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及多元化,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们的交通系统日益发达、运力不断提升,通过大数据预测春节出行客流高峰、优化运力投放,通过智能导航系统引导人们错峰出行、缓解拥堵,已成不少地方的标配;12306系统通过大数据识别“黄牛”、上新“车内换座”功能;网约车平台推出“一键叫车”功能方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等等,这些都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出行更便利、更美好。

这些努力和改变也映射出人们过年方式、休假理念的逐步转变。比如,近几年,父母到子女工作学习的地方过年的“反向春运”逐渐多了起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向运力压力和出行焦虑;今年春节,不少人尝试了“分段式过年”的新玩法,“归家团圆+外出旅游”的紧凑安排,既沿袭了春节团聚的传统,又满足了个人的假日休闲愿望。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正是让春节出行旅途变“短”、假日变“长”的强大支撑。

当然,仍需正视的是,在春节出行体验整体向好的同时,有些难题仍然待解、有些方面仍有完善和优化的空间。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春节出行体验,需要相关行业劳动者的全力支持与保障,需要多些“24小时不熄灯的守护”,也需要供给侧未雨绸缪、需求侧包容理解的双向奔赴。

某种角度上,人们出行路上的每一次暖心体验、每一个会心微笑,每一次和美的团圆、每一次顺利的抵达,都是时代发展前进的足音,也让人们更加相信奋斗的价值与意义、未来的幸福与美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生活安排日历,本文标题:《工人日报社评:春节出行体验向好,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